Page 5 - Epoch Times Weekly Issue 7 - 3 Feb 2017
P. 5

元宵節一定要吃的食物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吃元宵有團圓美滿之意


                元宵節自漢代開始就有了,不過吃元宵的習俗卻是從
              宋代才開始。當時這種食品,最早叫「浮元子」後來改稱「元
              宵」,生意人則叫它「元寶」。
                元宵即「湯圓」,有團圓美滿之意。元宵一般是以白糖、
              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黃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棗泥等為餡,用糯米
              粉包成圓形,可葷可素,可湯煮、油炸或蒸食。
                唐代元宵節要吃麵蠶。呂原明的《歲時雜記》提到:「京
              人以綠豆粉為科鬥羹,煮糯為丸,糖為臛,謂之圓子鹽豉。撚
              頭雜肉煮湯,謂之鹽豉湯,又如人日造蠶,皆上元節食也。」此
              外,鄭望之的《膳夫錄》:「汴中節食,上元油錘。」也記載了唐
              代元宵節吃油錘,類似後代的炸元宵的習俗。
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宋,出現了所謂「乳糖圓子」,應該就是湯圓的前
              身了。明代直接稱這種糯米糰子為「元宵」。劉若愚在《酌中
              志》記載了元宵的做法:「其製法,用糯米細麵,內用核桃仁、
              白糖、玫瑰為餡,灑水滾成,如核桃大,即江南所稱湯圓也。」
                清朝康熙年間,御膳房特製的「八寶元宵」,也可說是當
              時的創意美食,讓元宵的吃法添了新意。
                元宵節的吃食,各地不盡相同,正所謂的「十里不同俗」,
              平地曰「十五扁,十六圓」,一天吃餃子,一天吃元宵;山區則
              是「十五打油茶,十六捏餛飩」。元宵在製作方法上也南北各
              異,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,南方的湯圓則多以手心
              揉成糰。
   1   2   3   4   5   6   7   8   9   10